2022高考議論文沖刺指導:抓住核心概念,深挖概念內涵 |
||||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 雜文參考 → 作文指導 2022-03-28 手機版 | ||||
導入:這里所說的概念,當然是指作文題目給出的話題。概念,有自己的內涵和外延,這是整體宏觀的理解。寫作時,首先要理解概念內涵,這是基準。從材料中找到時了寫作的主話題,要迅速思考話題的概念,“是什么”。在此基礎之上,作文還要就對這一概念進行“落地理解”,也就是找到理解這一概念的切入點,從哪一角度來論述這一概念。對粗象的概念,進行具體地思考,找到一個切入點,精準立意。 一、找到作文材料所給出的中心話題 寫作文,都會有一個中心話題,這一話題往往從題目的材料中來,從題目的主題要求中來。中心話題往往又會具體到一個詞語上來,所以,對這一關鍵詞語所指的概念內涵要有充分的理解,這是作文精準立意的前提。 從2021年高考六套試題來看,作文材料都涉及到一個核心概念。如:全國甲卷 “可為與有為”, 全國乙卷“立義以為的”中的“義”,全國新高考Ⅰ卷的“強與弱”,全國新高考Ⅱ卷書法描紅中的“逆鋒藏而不露、中鋒不偏不倚、停筆緩緩出頭”,北京卷“生不逢時、安分隨時與生逢其時”,天津卷“紀念日”。 二、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 不少學生寫作文過不了審題關,往往扣不住中心話題,話題的核心概念抓不住,對概念的理解處在“游離”狀態; 即使扣住了中心話題,但對話題概念吃不透,拿不準,說不清,對概念的內涵理解不透徹。 不能深入挖掘概念的深層內涵,理解表面膚淺,找不到合適的切入點,泛泛而談,大而無當; 三、感受高考真題(“抓概念、挖內涵”) 例1:【2021年全國新高考Ⅰ卷:強與弱】 1917年4月,毛澤東在《新青年》發表《體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論及“體育之效”時指出:人的身體會天天變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聰可以聰。生而強者如果濫用其強,即使是至強者,最終也許會轉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鍛煉,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會變而為強。因此,“生而強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誘我以至于強,未可知也”。 以上論述具有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概念理解:表層上是體育的強與弱,也就是身體的強與弱;深層是由體育的強弱引申出更廣泛的強弱之變,如:由體育鍛煉寫到生命意志磨練的頑強,或寫到人生思想成長的堅強,或寫到家國奮進的富強。 【中心觀點】(示例)①發揚體育精神,磨練頑強意志;②生命成長,當以強者面世;③國家富強,當有勵精圖治、自強不息的民話精神………… 【方法要領】強與弱概念“落地理解”,得找到一個切入角度。 例2:【2021年高考全國甲卷,“可為與有為”“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 中國共產黨走過百年歷程。在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已經深深融入我們的血脈和靈魂。我們過的節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們唱的歌曲如《義勇軍進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我們讀的作品如《為人民服務》《沁園春雪》《荷花淀》《紅巖》,我們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釗、夏明翰、方志敏、楊靖宇,我們學習的榜樣如雷鋒、焦裕祿、錢學森、黃大年,等等,都給予我們精神的滋養和激勵。我們心中有陽光,我們腳下有力量。我們的未來將融匯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我們處在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 請結合材料,以“可為與有為”為主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概念理解】 “可為與有為” 可為:材料中指出“我們處在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可為”更多的是從時代層面理解,“這個前所未有的好時代”,是每一位中國青年大有可為的好時代。 有為:“有為”更多的是從青年人的人生態度層面理解,在“可為”的時代背景下,青年人要不負芳華,有所作為?梢詫⒃掝}延伸到“個人”和“時代”之間的關系,由此思考“小我”與“大我”之間的關聯。 可為:是時代背景,是可能性,是外部客觀條件 有為:是個體行為,是現實性,是內部主觀條件 注意:可為與有為概念“精準理解”,是構思全文的關鍵。 “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深入研究2021年全國甲卷作主作文材料,還會發現對概念的理解不僅僅限于“可為與有為”!案锩幕蜕鐣髁x先進文化,已經深深融入我們的血脈和靈魂;都給予我們精神的滋養和激勵”。這是一大前提,談的是兩個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在這種文化的滋養和激勵下,“可為與有為”。 對文化這一概念的理解,得找到一個切入點,不能泛泛而談,大而無當。從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角度出發,能抓其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點,集中發力。也就是在文中要寫出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激勵著你“可為與有為”。 【中心觀點】(示例)①黨的英明領導庇護了華夏子民;②勇敢是中國人的基因;③為國捐軀,死而后已;④奉獻青春、建設祖國;⑤奉獻自我,服務他人等等。 【方法要領】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概念“落地理解”,找到一個切入點,對這類一文化進行具體解讀,使之貫穿全文。 四、提分要領(“抓概念、挖內涵”) 1.作文立意,普遍有一個對中心話題、核心概念的深度解讀問題; 2.概念的內涵的理解,直接關系到立意的精準度; 3.思辨型作文,在兩層或多層關系的辨證分析中,對概念內涵的理解是進行思辨的基礎; 4.找不到不同概念的本質區別,思辨就沒有針對性,更沒有深刻性可言; 5.大概念,小切入。也就是大的話題,要找到小的切入口;想要把一個粗象的概念,在兩者甚至是三層關系中論述得清楚明白,很難做到,很容易大而無當。所以,要對概念內涵盡量做出“落地性理解”,也就是找到一個切入角度,從小角度切入,精準撬開大話題; 6.優秀作文,50+向上走,在立意的精準和話題的深刻上是評分的等級標尺; 7.關鍵詞在材料中找,在題目要求(寫作主題什么的)中找。找到找不到,就看你夠不夠敏感。 8.中心話題關鍵詞,要在文中不斷閃現。全文只在開頭或結尾得到關鍵詞,或者在文中貼標簽式寫上一句,別指望你的作文得高分。 9.概念的理解要結合材料的語境。閱讀作文材料也是一種閱讀素養。注意出題人的提示語。 五、審題訓練(“抓概念、挖內涵”) 【訓練1】(2021深圳一模)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孔子曾自述心志:“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彼址Q贊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孔子與顏回樂在何處,所樂何事,周敦頤也曾要求程頤、程顥好好參悟。 作為儒家思想重要內容的“孔顏之樂”,千百年來,一直啟迪與引導著無數人積極探索人生真諦,努力實現人生價值。它對生活在新時代、擔當新使命的青年人,仍然有著重要意義。 語文老師計劃在課堂上舉行“品孔顏之樂,做幸福青年”主題交流會。請結合上述材料,寫一篇發言稿,談談你的感受和思考。 【審題訓練】 1.扣概念。這一道作文題,要扣住兩個核心概念,就是“品孔顏之樂,做幸福青年”主題中的“ ”和“ ”。 2.扣主題。寫作文題是“ , ”。注意主體是“雙峰”,只談樂,不談“幸福青年”是不對的。。關系型話題作文,寫作時二者不可偏廢,但可以有主次詳略之分。 3.一位考生將“樂”理解為“堅守貧窮的快樂”,你怎樣看待這種理解? 3.扣內涵。 (1)“孔顏之樂”的“樂”這一概念內涵解讀: (2)“幸福青年”的“幸!边@一概念內涵解讀: 【參考答案】 1.樂 幸福 2.品孔顏之樂,做幸福青年3.孔顏之樂雖都有清貧之樂,但是要注意這樂中的精神取向,反對“不義而富”的樂,樂中有“道”,也就是“安貧樂道”。時代在發展,今天的社會物質充裕,如果談“樂”,理解為貧窮之樂,肯定不行,想一想我們2020年在脫貧攻堅實現全民小康呢!“孔顏之樂”,是一種重在精神追求、看淡物質追求的樂。時代在變,孔顏之樂的精神內涵不變,對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教育參考價值。 4.(1)樂: 簡單(生活)的快樂,安貧樂道的快樂,精神追求(充盈)的快樂,追求道義的快樂,富且貴的快樂(符合道義),其他合理解說。(2)幸福:我們如何從這一“樂”中學會生活,做一個“幸!钡臅r代青年。傳統文化中先人的處世生存智慧讓我們精神豐富,讓我們學會幸福地生活 。時代青年的幸福:簡單(生活)的幸福、安貧樂道的幸福、精神追求(充盈)的幸福、追求道義的幸福、富且貴的幸福(符合道義)、探索人生真諦的幸福、實現人生價值的幸福、擔當使命的幸福、其他合理解說。 【訓練2】(湖北省百校聯考2021-2022高三上期語文質檢)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力行”出自《書泰誓中》,意思是努力實踐,竭力而行!吨杏埂酚涊d:“力行近乎仁!逼浯笠鉃榕嵭、竭盡全力去做事就接近仁了!吨杏埂愤提出了“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辦之,篤行之”“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等力行、重行思想,將力行作為君子之大德。 德性最終要通過“行”展現出來!吨芤住分刑N含的“生生之德”“崇德廣業”思想已然表明早期儒家對力行的推崇。建功立業、敢為天下先的力行品格足以被稱為君子之“仁德”“大德”。 上述材料能給肩負民族復興重任的當代青年以啟示,請結合你對自身發展的思考寫一篇文章。 【審題訓練】 1.扣概念。審讀本次作文材料,主要概念有兩個:“ ”與“ ”。 2.扣材料。 (1)“力”是對“行”的修飾,“行”是中心詞,“行”的理解也就是“ ”。 (2)《中庸》:“力行近乎仁!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辦之,篤行之”“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將力行作為君子之 。綜觀材料第一段內容,主要講的是“力行”,要“努力實踐,竭力而行”。同時帶出了兩個概念“ ”“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 就是一種良好的品德。 (3)材料第二段:德性最終要通過“行”展現出來。這是觀點句,表明“ ”與“ ”的關系。一個人的德性要通過他的 表現出來。 (4)“生生之德”,指 道德;“崇德廣業”,指充實德性,擴大業績。這里面強調“德”,好的德性,要通過諸如“造福天下蒼生”“擴大業績”這樣的力行(實踐)體現出來!疤煜律n生”“擴大業績”,就是力行的大目標,“行”得好,就是大德。 3. 扣要求!凹缲撁褡鍙团d重任的當代青年”,強調了 和 ;“結合你對自身發展的思考”,強調結合 ,作為一名中學生,在“力行”與“大德”層面有怎樣的現實性的思考。 4.下面是一位考生的精心作構思,你認為作文中必須具的有()(多選) A.闡述“力行”的作用,正確理解力行的內涵; B.闡述“力行”與“大德”的思辨關系,挖掘出“力行”的道德內涵; C.結自身實際,突出時代背景和寫作身份,闡述“力行”的當代意義。 D.在大德指引下,富于實踐精神,要寫出二者的思辨關系。 5.扣內涵 (1)“力行”內涵: (2)“大德”內涵: 【參考答案】 1. 力行 大德 2.(1)實踐 (2)大德 仁 德 富有實踐精神,愿意努力拼搏德行 (3)德 行 行動(4) 維護天下蒼生的 3.時代背景和寫作身份 自身的發展實際 4.ABCD 5. (1)“力行”內涵:努力實踐,竭力而行,可以解讀為實干精神、實踐精神、奮斗精神?照務`國,實干興邦;“捋起袖子加油干”,講的都是這個道理。(2)“大德”內涵:建功立業、敢為天下先的力行品格足以被稱為君子之“仁德”“大德”?梢岳斫鉃閭人的努力為他人、社會和國家做出貢獻。因之這“行”中便有一種品格、一種道德。本次作文命表面談的是力行,但深層則是從“大德”角度考思考“力行”,也就是需要考生要思考為了什么而“力行”的問題。 “行”與“德”是互為關聯的,德性最終要通過“行”展現出來,題目已經提示得很清楚。 【訓練3】(2021屆黃岡市六校第一次聯考)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有人認為,精彩的人生需要設計,我們應該先想好自己要過怎樣的人生,并以此確定自己前進的道路,即對自己未來的發展作出一種預見性的設計;也有人認為,對于人生,與其執著于設計自己的未來,不如努力讓自己擁有更多種可能,因為人生的精彩之處就在于不確定性。 對此,你怎么看? 請結合材料內容,面向本校(統稱為“致遠中學”)同學寫一篇演講稿,就“人生是否需要設計”這一話題,談談你的認識與思考。 【審題訓練】 1.扣概念。審讀本次作文材料,核心概念是“ ”,有兩種觀點,一種是人生不需要設計,一種是人生需要設計,其對就的理由是“ 性”和“ 性! 2.定立意。下面三種立意,你選取哪一種? ①精彩的人生需要設計;②人生不需要設計;③人生既需要設計,更應該享受即興發揮等。 3.扣內涵。設計是把一種設想通過合理的規劃、周密的計劃、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出來的過程。(百度)從這一概念可以得出:設計就是規劃和計劃,要做到 和 。從廣義上來說,人生設計就是對未來人生發展方向作預見性的設定,就是理想追求;從狹義上來說,人生設計師是對自己有的生做合理而周密的規劃安排。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次作文題目貼近學生現實生活,探討的是一個 的“我”和 的“我”,重在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的未來人生。新課程改革和新高考的到來,所有學生都面臨一個“3+1+2”的課程選擇和職業生涯規劃問題,這就是在為未來人生,結合自己的實際,做出合理的未來的人生設計。 4.構思:本次作文可以采用常規的議論文三段論,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也就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設計是 ,為什么需要設計, 去設計。 4.面對人生設計過程中的諸多不確定性,人生該如何設計?這其中的思辨關系如何? 5.設計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是 (請引用材料語)。精彩的的人生總是與社會、時代和國家連在一起,這就不得不談我們青年學生的人生設計與 同心同圓的問題,這樣作文可以回到現實,升華立意。 6.下面是2020年全國Ⅲ卷作文題目。 人們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卻無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們需要尋找各種“鏡子”、不斷繪制“自畫像”來審視自我,嘗試回答“我是怎樣的人”“我想過怎樣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義”等重要的問題。 畢業前,學校請你給即將入學的高一新生寫一封信,主題是“如何為自己畫好像”,與他們分享自己的感悟與思考。 上面這道作文題與本次作文題在概念內涵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參考答案】 1.人生設計 預見 不確定2.三種立意皆可3.合理 周密 4.當下 未來 什么 如何 5. 在講到了設計的重要性的同時,也可以辯證思考,設計很重要,但在面對人生的許多不確定性的同時,我們還得要面對現實,設計的合理性和周密性是離不開現實基礎的,必須對現實作客觀條件上的研判。設計不是死板的,不是一層不變的,設計有長遠和近期,長遠上戰略,短期是戰術;設計和人生的不確定性并不矛盾,不是水火不容的對立,是靈活性多變的協調。5.演繹精彩人生 時代、社會和國家 6.相同點:兩篇作文都 在談人生設計。2020年全國Ⅲ卷作文材料中“過怎樣的生活?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有意義?”就是談人生設計。不同點:同屬一個母命題,只是話題切入點和情境任務不同而已。一個是談“人生需不需要設計”,一個是談“為自畫好像”(如何設計好了自己人生)。 侯曉旭 |
·語文課件下載
| |||
![]() (可直接打印) | ||||
『 ![]() ![]() ![]()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師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