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一輪復習課:《老子》四章學案 |
||||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 語文教案 → 導學案 2022-04-12 手機版 | ||||
【學習目標】 一、掌握文中重要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等基礎知識,理解選文的思想內容。 二、理解《老子》當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啟示意義,提高寫作水平。 【導入學習】 老子是有極大智慧的古代哲學家。他觀察了自然方面天地以至萬物變化的情狀,他觀察了社會方面歷史的、政治的、人事的成與敗,存與亡,禍與福,古與今相互間的關系與因果,他發現并了解事物的矛盾性比任何一個古代哲學家更廣泛更深刻。他把這種矛盾性稱為道與德。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 【自主學習】 一、文化常識 1.《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并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圣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圣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2.諸子百家中的道家: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道家強調凡事均無須強求,應順應自然,達至“道”的最高境界。道家精神的超脫,不局限于形驅,只求逍遙及心靈上的開放。 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列子。 代表作品:《道德經》《莊子》《列子》。 【合作學習】 二、課內重要文言挖空訓練 三十輻( )共一轂( ),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 )以( )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 )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第十一章) 企( )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 )者不明( ),自是( )者不彰。自伐( )者無功( ),自矜( )者不長( )。其( )在道也,曰余食贅行( ),物( )或( )惡( )之,故有道者不處( )。(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 )行者有志。不失其所( )者久,死而不亡( )者壽。(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 ),其未兆( )易謀( ),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為( )之于( )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 )毫末( );九層之臺,起于累( )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 ),故無;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 ),常于( )幾( )成而( )。 )之。慎( )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 )圣人欲不欲,不貴( )難得之貨,學不學,復( )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第六十四章) 三、字詞 (一)通假字 1.曰余食贅行( ) 2.其脆易泮( ) 3.起于累土( ) (二)一詞多義 1.用 (1)當其無,有車之用( ) (2)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 2.立 (1)企者不立( ) (2)三十而立( ) 3. 伐 (1)自伐者無功( ) (2)齊師伐我( ) 4. 處 (1)故有道者不處( ) (2)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 (3)嚴加查處( ) (4)藏身之處( ) (5)只因未到傷心處( ) (6)設身處地( ) 【應用學習】 四、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學術界長期流行一種見解,認為老子、莊子為道家,這是一種誤解。春秋戰國時期,只有老子學派、莊子學派。老子與莊子沒有直接的傳承關系。老子與莊子都從未自稱為“道家”,只有儒家自稱為儒,墨家自稱為墨。儒墨兩家各有自己一派的傳承關系?鬃、子思、曾子、子夏、孟子、荀子均有傳承關系,墨家有巨子相襲制度。儒墨兩家,系統清楚,號稱顯學。漢代司馬談《論六家要旨》第一次提出“道家”名稱,反映了漢朝政治統一后,思想界趨向統一的思潮趨勢。漢初道家是吸收儒、墨、陰陽、名、法各家思想而創立的新體系。老子、莊子是陰陽、名、法出現以前的人。 道教是中國本土的宗教,它形成于東漢末年,方術、巫術是它的前身。神仙方術信仰由來已久,古代巫、史、祝、卜是與神打交道的專家,他們處在國家的領導層。民間巫術用符水治病,借卜筮占吉兇。戰國以后,神仙方士宣傳吃不死之藥可以長生,投合上層貴族要求長期享樂的欲望,得到他們的支持;廣大群眾缺醫少藥,方士們用符水治病,驅鬼祭神,在下層群眾中也得到推廣,還沒有系統的理論。到了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民生困苦,才出現了《太平經》。此書成書時間約在東漢安帝、順帝統治時期,此書為集體創作,書成于于吉、宮崇等人之手。 道教建立后,沿著兩條路線傳播。上層路線與歷代朝廷、官方相配合,可以稱為正統的官方道教。還有在社會下層廣大群眾中傳播的道教,它與民間巫術、符咒結合得比較緊。農民起義往往利用道教這個組織形式。黃巾起義就是第一次道教與農民運動相結合的例子。宋代的方臘,清末的義和團也屬這一類。理論研究,典籍著作,教義發揮,與佛教之間長期互相爭辯,屬于官方道教。從北宋開始編輯道教全集《道藏》多達七千多卷。官方道教與民間道教并不是絕對對立的。如民間與官方的道教都很重視符咒、煉丹、氣功等。佛教到后期,大乘興起,崇拜的偶像越來越多,引出了許多佛,不止釋迦牟尼一位。道教到了南北朝時,神也越來越多,有等級品位,老子這個形象也被塑造得更加神秘,演變成“太上老君”。 老子是哲學家,不是宗教家。與古印度的釋迦牟尼創立佛教的情況不同。老子的著作是學術性的,不是宗教性的。老子哲學講無為、清靜、合一,與道教的宗教修養有關,但老子的哲學思想體系,與道教畢竟有所不同。老子被奉為道教教主,那是很晚的事了。東漢末年,漢中張魯信奉五斗米道,令信徒們念《老子》五千文。念《老子》的也僅限于漢中地區巴蜀的五斗米道。中原廣大地區的道教徒信奉《太平經》,這是一百多卷的大書,內容龐雜,沒有多少老子的思想。 1.以下不屬于作者否定老子莊子為道家時所用依據的一項是( ) A.“道家”名稱是漢代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第一次提出的。 B.儒墨兩家各有自己一派的傳承關系,系統清楚,號稱顯學。 C.孔子、子思、曾子等自稱儒家,墨子等自稱為墨家,老子、莊子從未自稱為“道家”。 D.老子與莊子沒有直接的傳承關系,春秋戰國時期只有老子學派、莊子學派。 2.對原文有關老子的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東漢末年,老子的思想對道教的影響,僅限于漢中地區巴蜀的五斗米道,其他地方根本沒有影響。 B.官方道教與民間道教都很重視理論研究、典籍著作、教義發揮,并不是絕對對立的。 C.南北朝時,老子演變成“太上老君”,是受佛教大乘興起的影響。 D.《老子》不是宗教性的著作,東漢末年,漢中張魯開始把它奉為道教典籍。 3.根據原文所給的信息,以下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老子與古印度的釋迦牟尼一樣,都是隨著宗教的發展而從人變成神的。 B.老子被奉為道教教主,是因為其哲學思想為道教的宗教修養提供了理論基礎。 C.黃巾起義、方臘起義、義和團,都是以《太平經》為指導思想的農民起義。 D.道家的出現,是漢朝政治統一后,思想界趨向統一的思潮發展的結果。 五、作文素材 1.《老子》四章選文,表現了老子的思想主張,涉及修身養性、治國理政。 【第十一章】 “有”和“無”是對立統一的,它們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盁o”讓“有”發揮作用,正如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車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了器皿的作用;有了門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第二十四章】 指出“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害處,因而有道者不處。急躁冒進、自我炫耀的行為會導致失敗,不符合自然規律的政策同樣不會取得相應的成果,會給國家、社會、民眾帶來深重的苦難。這里闡述的道理,不僅對一般人有用,更重要的是給當權者敲響警鐘。 【第三十三章】 強調自我修養,要做“自知”、“自勝”、“自足”、“強行”的人。在老子看來,“知人”、“勝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勝”更加重要!白詣佟本褪墙裉煺f的戰勝自己,超越自己。一個人倘若能省視自己、堅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實推行,就能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飽滿的精神風貌,與大道“復歸”,從而“死而不亡”。 【第六十四章】 “合抱之木”、“九層之臺”、“千里之行”的遠大事情,都是以“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為開端的,形象地證明了大的東西無不從細小的東西發展而來的。同時也告誡人們,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必須具有堅強的毅力,從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業。老子依據他對人生的體驗和對萬物的洞察,指出“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痹S多人不能持之以恒,總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了。老子認為,主要原因在于將成之時,人們不夠謹慎,開始懈怠,沒有保持事情初始時的那種熱情,缺乏韌性,如果能夠做到“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在最后關頭要像一開始的時候那樣謹慎從事,就不會出現失敗的事情了。 1.辯證分析“有”“無”的關系; 2.告誡我們不要“自見”“自是”“自伐”“自矜”,不可急躁冒進; 3.提醒我們加強個人品德修養,重在修身; 4.告訴我們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道理,要慎終如始。 2.閱讀《老子》四章,聯系現實,談談老子思想的現實意義。 示例一: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這。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告誡我們,要謹慎從事,做事要有恒心,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示例二: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從“大生于小”的觀點出發,形象地證明了大的東西無不從細小的東西發展而來的。同時也告誡人們,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必須具有堅強的毅力,從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業。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人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態,了解別人的長處和短處,更要了解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狂妄自負,要有自知之明。 參考答案 二、課內重要文言挖空訓練 三十輻輻條,車輪上連接車轂與車輞的直條共一轂車輪的中心位置,周圍與輻的一端相接,中間的圓孔用來插車軸,當其無,有車之用功用、作用。埏埴和泥以之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門窗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第十一章) 企踮起腳跟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同“現”,表現,顯露者不明形作動,顯明,自是正確者不彰。自伐夸耀者無功名作動,建立功勛,自矜夸耀者不長長久。其如果在道也,曰余食贅行同“形”,物代詞,指常人或有的惡厭惡之,故有道者不處為,做。(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圣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剛強。知足者富,強盡力,竭力行者有志。不失其所地方、位置者久,死而不亡腐朽者壽。(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維持,持守,其未兆事物發生前的征候或跡象,預示易謀謀劃,其脆易泮同“判”,分離,其微易散。為做,干之于在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從毫末細小的枝椏。比喻極其細微的事物;九層之臺,起于累通“蔂”,土筐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順應自然,不求有所作為,故無;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行事,做事,常于在幾接近成而轉折敗使……敗之。慎形作動,謹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因此圣人欲不欲,不貴稀罕難得之貨,學不學,復彌補、補救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第六十四章) 三、字詞 (一)通假字 1.曰余食贅行(通“形”,形體) 2.其脆易泮(通“判”,分離) 3.起于累土(通“蔂”,土筐) (二)一詞多義 1.用 (1)當其無,有車之用(用途,作用) (2)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因為) 2.立 (1)企者不立(站立) (2)三十而立(成就) 3. 伐 (1)自伐者無功(夸耀) (2)齊師伐我(攻打) 4. 處 (1)故有道者不處(為,做) (2)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享有,具有) (3)嚴加查處(處理,制裁) (4)藏身之處(處所) (5)只因未到傷心處(時候) (6)設身處地(處在,處于) 四、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1.【答案】B 【解析】B項是為了說明春秋戰國時期有“儒家”“墨家”之說,與否定老子、莊子為道家的說法無關。 2.【答案】D 【解析】A項錯在“僅限于漢中地區”“中原廣大地區的道教徒信奉的《太平經》,沒有多少老子的思想”,說明中原地區也有,只是少而已。B項官方道教與民間道教都很重視的是巫術、符咒、煉丹、氣功。C項文章是說道教與佛教一樣,都經歷了由一元神到多元神的變化,不是說“道教是受佛教的影響”。 3.【答案】C 【解析】文章只敘述了黃巾起義等利用道教這個組織形式,沒說“以《太平經》為指導思想”。 侯曉旭 |
·語文課件下載
| |||
![]() (可直接打印) | ||||
『 ![]() ![]() ![]()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師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