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語文三輪沖刺專項:散文?急憩F手法 |
||||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 教學文摘 → 高考復習指導 2022-05-18 手機版 | ||||
散文閱讀常見的表現手法: (一)抑揚結合:“抑”,就是壓制,表現為對表現對象的貶低,批評,否定,甚至丑化;“揚”,就是褒揚,表現為對表現對象的抬高,贊揚,肯定,美化。這兩種表現手法結合在一起,可以收到特殊的表達效果。有時候,為了對事物進行褒揚,往往先進行貶損,以形成鮮明的對照;有時候,則是為了貶損表現對象而先進行褒揚,形成前后的強烈反差。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 (二)點面結合:“點”,就是某一個具體的對象,加強點的描寫,可以使文學作品內容具體,有血有肉;“面”,就是較為全面的情況的概述,注意面的描寫,可以使文學作品具有普遍意義,深化主題。點面結合則可以使文學作品既具體又有概括性。 (三)動靜結合:“動”,就是對事物的動作形態進行描繪;“靜”,就是對事物的靜止狀態進行描繪!跋s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蟬鳥的鳴唱反而把深山密林的那種寂靜表現了出來,這就是動與靜的藝術辯證關系。文學作品中可以運用對比、反襯等手法,以動寫靜,或以靜寫動,以求得動中顯靜,靜中有動,從而深刻地顯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與行為動作,使人物形象更有魅力;使情節波瀾起伏,更加引人入勝。 (四)情景交融:“情”是作品表達出來的感情因素,是詩歌一項重要的內容;“景”則是作品中的景物描寫。在古代詩歌中,“情”與“景”往往水乳交融地結合在一起,相得益彰。而現代文學作品構成情景交融的意境的,通常有“觸景生情”“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狀物抒情”等寫法。 (五)襯托對比:“襯托”就是利用事物間近似或對立的條件,以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某一事物;“對比”就是把兩種對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進行對照比較,起到強調突出的作用。襯托一般是以次襯主,對比是正反對照,無主次之別。 (六)伏筆照應:“伏筆”,是指在作品中對以后將要出現的人物或發生的事件所作的暗示。恰當地運用伏筆,可以使人物的出現或事件的發生顯得自然、合理!罢諔,是指作品中對前面所寫的作必要的回應。恰當地使用照應,能使作品的結構顯得緊湊、嚴密,能幫助讀者了解作品的脈絡和文章各層次之間的內在聯系。 (七)托物言志:是指在作品中作者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描繪,表現作者所要表達的更為深刻的含義。恰當地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能深刻生動地表現深層含義。 (八)鋪墊懸念:“鋪墊”,就是在主要人物出場或主要事件發生、或高潮到來之前,所作的環境、情緒、氣氛等的描寫。借以造成“呼之欲出”、“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藝術效果;“懸念”是指文學作品在情節進展的關鍵處,有意制造一些激發讀者興趣和緊張心情的未知數或細節,而將詳情留在后面交代。 (九)比喻象征:“比喻”即“打比方”,就是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彼此有相似點,便用一事物來比方另一事物。恰當地運用比喻,能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跋笳鳌笔侵缸髡咭阅呈挛锎砹硗獾氖挛锒瓉硎挛锏奶厣匀淮嬖,或以某事物代表與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高爾基筆下的海燕形象,象征著革命前驅者的心理和感情;魯迅筆下的過客形象,象征著上下求索,堅持前進的韌性戰斗精神,是心理和心靈狀態的形象化;屈原《離騷》中的香草、美人,也具有象征意義。 (十)借古諷今:是指在文學作品(尤其多見于古代詩歌)運用典故、史實等來諷喻、影射現實的寫法。它能隱晦含蓄地表達作者不能明說或不方便明確說出的的對現實的不滿或批評。 (十一)卒章顯志 : 是指在文學作品的篇末結尾處才點出作品主題的一種寫法!白湔嘛@志”手法的運用對作品能起到一種畫龍點睛的作用。 (十二)承上啟下 :指作者為了使作品行文流暢,特意在作品中運用一些既能緊承上文文意,又能啟示下文內容的過渡語句或段落的方法。 (十三)想象聯想:指作者由此及彼將相似的兩件事物放在一起想象。 【例題】 閱讀散文,回答文后的問題。 廢園外 巴 金 ①晚飯后出去散步,走著走著我又走到這里來了。 ②從墻的缺口望見園內的景物,還是一大片欣欣向榮的綠葉。在一個角落里,一簇深紅色的花盛開,旁邊是一座毀了的樓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樓前一排綠欄桿還搖搖晃晃地懸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開得正好,大的花瓣,長的綠葉。這些花原先一定是種在窗前的,我想,一個星期前,有人從精致的屋子里推開小窗眺望園景,贊美的眼光便會落在這一簇花上。也許還有人整天倚窗望著園中的花樹,把年輕人的渴望從眼里傾注在紅花綠葉上面。 ④但是現在窗沒有了,樓房快要傾塌了。只有園子里還蓋滿綠色,花還在盛開。倘使花能夠講話,它們會告訴我,它們所看見的窗內的面顏,年輕的面顏,可是,如今永遠消失了;ㄒ嬖V我的不止這個,它們一定要說出八月十四日的慘劇。精致的樓房就是在那天毀了的,不到一刻鐘的功夫,一座花園便成了廢墟了。 ⑤我望著園子,綠色使我的眼睛舒暢。廢墟么?不,園子已經從敵人的炸彈下復活了。在那些帶著旺盛生命的綠葉紅花上,我看不出一點被人踐踏的痕跡。但是耳邊忽然響起一個女人的聲音:“陳家三小姐,剛才挖出來!蔽一仡^看,沒有人。這句話就是在慘劇發生后的第二天聽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過這個園子,不過不是在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樓房的后邊。在那個中了彈的防空洞旁邊,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記不起了,躺著三具尸首,是用草席蓋著的。中間一張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隨便一看,誰也不會想到這是人腿。人們還在那里挖掘。遠遠地一個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從炸塌了的圍墻缺口看進去,七八個人帶著悲戚的面容,對著那具尸體發愣。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識的罷。那個中年婦人指著露腿的死尸說:“陳家三小姐,剛才挖出來!币院髲牧硪粋人的口里我知道了這個防空洞的悲慘故事。 ⑦一只帶泥的腿,一個少女的生命。我不認識這位小姐,我甚至沒有見過她的面顏。但是望著一園花樹,想到關閉在這個園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覺得心里被什么東西搔著似地痛起來。連這個安靜的地方,連這個渺小的生命,也不為那些太陽旗的空中武士所容,兩三顆炸彈帶走了年輕人的渴望。炸彈毀壞了一切,甚至這個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這樣地逃出囚籠,這個少女是永遠見不到園外的廣大世界了。 ⑧花隨著風搖頭,好像在嘆息。它們看不見那個熟悉的窗前的面龐,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罷。 ⑨但是一座樓隔在它們和防空洞的中間,使它們看不見一個少女被窒息的慘劇,使它們看不見帶泥的腿。這我卻是看見了。關于這我將怎樣向人們訴說呢? ⑩夜色降下來,園子漸漸地隱沒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搖頭的姿態還是看得見的。周圍沒有別的人,寂寞的感覺突然侵襲到我的身上來。為什么這樣靜?為什么不出現一個人來聽我憤慨地講述那個少女的故事?難道我是在夢里? 1. 文中多次寫到“紅色的花”盛開、“欣欣向榮的綠葉”蓋滿園子,寫這些旺盛生命的綠葉紅花,就全文來說,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參考答案:寫繁花綠葉是為了用旺盛的生命去反襯死去的年輕的生命,運用的是以樂寫哀的反襯的手法。 2. 文章交錯寫慘劇和眼前的倒塌的樓房,還有“陳家三小姐,剛才挖出來”這句話在文中反復出現,這些地方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參考答案:慘劇是以前發生的事情,是通過回憶寫出來的,“陳家三小姐,剛才挖出來”這句話也是耳邊響起的聲音,這些都是虛寫,只有眼前的倒塌的樓房才是實景。這些地方運用了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 3. “花隨著風搖頭,好像在嘆息。它們看不見那個熟悉的窗前的面龐,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罷!边@句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參考答案:花不會嘆息,花是慘劇的見證人。這里運用的是擬人的表現手法,同時也是襯托的手法,用花的搖曳反襯死者的長眠不醒。 4. “倘使花能夠講話,它們會告訴我,它們所看見的窗內的面顏,年輕的面顏,可是,如今永遠消失了!边@句又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參考答案:作者在這里強調的是年輕的面顏,這年輕的面顏卻永遠消失了。因為是年輕的面顏,更讓人憎恨制造這樣的悲劇的日寇。作者運用的是襯托手法揭露敵人的兇殘。 5. 寫園子被炸的慘劇,使用什么敘述順序?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參考答案:先從眼前的廢園寫起,到了中間才告訴讀者廢園慘劇是誰制造的,這是插敘的表現手法,運用了鋪墊懸念的表現手法。 6. 園子里躺著三具尸體,作者為什么只寫陳家三小姐? 參考答案:陳家三小姐是年輕的姑娘,是什么人都不忍心殺害的,可是敵人卻偏偏殺害了這樣的年輕的生命,作者選擇這樣一個年輕的生命用來反襯敵人的殘暴。 7.“夜色降下來,園子漸漸地隱沒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边@句使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參考答案:夜是黑了,可“我”眼前的一片黑暗卻不僅僅是夜的黑暗,它還是社會的黑暗,是日寇法西斯占領下的血腥氣息。這里運用的表現手法當然就是一種象征的手法。 8. 對年輕生命的逝去的悲痛和對侵略者的憤恨作者沒有作過多的抒發,而是通過景物描寫來表達,這樣寫達到了什么效果? 參考答案:對年輕生命的逝去的悲痛的抒發,尤其是對侵略者的憤恨沒有直接表達,而是將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之中,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 【鞏固練習】 菜 花 孫犁 每年春天,去年冬季貯存下來的大白菜,都近于干枯了,做飯時,常常只用上面的一些嫩葉,根部一大塊就放置在那里。一過清明節,有些菜頭就會鼓脹起來,俗話叫作菜懷胎。慢慢把菜幫剝掉,里面就露出一株連在菜根上的嫩黃菜花,頂上已經布滿像一堆小米粒的花蕊。把根部鏟平,放在水盆里,安置在書案上,是我書房中的一種開春景觀。 菜花,亭亭玉立,明麗自然,淡雅清凈。它沒有香味,因此也就沒有什么異味。色彩單調,因此也就沒有斑駁。平常得很,就是這種黃色。但普天之下,除去菜花,再也見不到這種黃色了。 今年春天,因為忙于搬家,整理書籍,沒有閑情栽種一株白菜花。去年冬季,小外孫給我抱來了一個大旱蘿卜,家鄉叫作燈籠紅。鮮紅可愛,本來想把它雕刻成花籃,撒上小麥種,貯水倒掛,像童年時常做的那樣。也因為雜事纏身,胡亂把它埋在一個花盆里了。一開春,它竟一枝獨秀,拔出很高的莖子,開了很多的花,還招來不少蜜蜂兒。 這也是一種菜花。它的花,白中略帶一點紫色,給人一種清冷的感覺。它的根莖俱在,營養不缺,適于放在院中。正當花開得繁盛之時,被鄰家的小孩,揪得七零八落;ǖ纳耥,人的欣賞之情,差不多完全喪失了。 今年春天風大,清明前后,接連幾天,刮得天昏地暗,廚房里的光線,尤其不好。有一天,天晴朗了,我發現桌案下面,堆放著蔬菜的地方,有一株白菜花。它不是從菜心那里長出,而是從橫放的菜根部長出,像一根老木頭長出的直立的新枝。有些花蕾已經開放,耀眼地光明。我高興極了,把菜幫菜根修了修,放在水盂里。 我的案頭,又有一株菜花了。這是天賜之物。 家鄉有句歌謠:十里菜花香。在童年,我見到的菜花,不是一株兩株,也不是一畝二畝,是一望無邊的。春陽照拂,春風吹動,蜂群轟鳴,一片金黃。那不是白菜花,是油菜花;ㄉ撞嘶ㄊ且粯拥。 一九四六年春天,我從延安回到家鄉。經過八年抗日戰爭,父親已經很見衰老。見我回來了,他當然很高興,但也很少和我交談。有一天,他從地里回來,忽然給我說了一句待對的聯語:丁香花,百頭,千頭,萬頭。他說完了,也沒有叫我去對,只是笑了笑。父親做了一輩子生意,晚年退休在家,戰事期間,照顧一家大小,艱險備嘗。對于自己一生掙來的家產,愛護備至,一點也不愿意耗損。那天,是看見地里的油菜長得好,心里高興,才對我講起對聯的。我沒有想到這些,對這副對聯,如何對法,也沒有興趣,就只是聽著,沒有說什么。當時是應該趁老人高興,和他多談幾句的。沒等油菜結籽,父親就因為勞動后受寒,得病逝世了。臨終,告訴我,把一處閑宅院賣給叔父家,好辦理喪事。 現在,我已衰暮,久居城市,故園如夢。面對一株菜花,忽然想起很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遠虛無,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悵。 人的一生,無疑是個大題目。有不少人,竭盡全力,想把它撰寫成一篇宏偉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寫成一篇小文章,一篇像案頭菜花一樣的散文。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為文章的題目。(1988年5月2日燈下) 1.菜花和父親有什么聯系嗎?這里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將二者聯系起來? 參考答案:文章首先為我們描寫了三種菜花:書房案頭、廚房桌下的白菜花,院中花盆里的蘿卜花,田地里一片金黃的油菜花。這三種菜花有著共同的外在特點:顏色素淡、色彩單調、味淡、樸素平常。然而,它們也有著共同的內在意義:有頑強的生命力,也能“亭亭玉立”,也能開花,也能招來蜜蜂,供人們欣賞。在這里,作者以一種贊美的眼光審視菜花,賦予菜花一種平凡的美,一種平凡中見偉大的高尚品質! 父親與菜花看似相互聯系不大,實際上父親卻像菜花一樣,生活平凡卻有著生命的美。作者正是要通過這些平凡的菜花、平凡的人,來歌頌平凡的人,歌頌平凡的人生。文章運用由物到人,以物喻人的方法,贊嘆父親平凡而艱辛的一生,使菜花言近旨遠,含義深刻! 2.文章由菜花寫到父親,最后寫到自己,這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的體現,這需要運用什么表現手法? 參考答案:想象聯想在散文寫作中十分重要,作家運用它可以將分散在不同地方的材料糅合到一篇文章中來,這篇散文將幾個互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找到這些事物之間的相似點,表達一個共同的主旨。 3.這篇散文表達主旨的方法是什么? 參考答案:文章從菜花寫起,寫了書房案頭、廚房桌下的白菜花,院中花盆里的蘿卜花,田地里一片金黃的油菜花,一直寫到父親平凡的生活,自己晚年的恬淡生活,最后才點明主旨:有不少人,竭盡全力,想把它撰寫成一篇宏偉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寫成一篇小文章,一篇像案頭菜花一樣的散文。表達了過一種平淡的生活的愿望。這是卒章顯志的手法的運用。 【知識點二】易混淆的表現手法間區別 A.借景抒情與情景交融的區別 : 類別 區別 舉例 情景交融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坝形抑场币郧闉橹,多半是情語,是為“顯我”。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借景抒情 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盁o我之境”以景為主,大體是景語,是為“隱我”。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B.烘托、襯托、對比的區別: 類別 區別 烘托 a.“烘托”是指通過側面描寫,使所要表現的對象鮮明突出的表現手法。側面描寫即間接描寫,即通過對周圍人物或環境的描寫來表現主要對象!昂嫱小笔峭ㄟ^別的事物把想要表達的事物寫出來,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這與“襯托”不同,因為“襯托”是兩種事物都寫。 b.“對比”是相反或相似的兩種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現某種思想或意境,對比雙方不分主次;而“襯托”是以次要事物為陪襯突出一個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兩者主次分明。 襯托 對比 C.伏筆與鋪墊的區別: 類別 區別 伏筆 a.從形式來看,用作伏筆的,言語不多,有隱含性,不注意看不出來,所以,伏筆一般是“細節”;用作鋪墊的,語句較多,可以鋪陳,如情節高潮的前奏,如一些表現人物的景物環境描寫,它沒有隱含性,一看就知道是為了下文的鋪墊。 b.從運用來看,伏筆與下文承的“點”有一段距離,甚至是文首與文尾;而鋪墊一般是緊接著,如前面寫環境景物,接著就寫人物。 鋪墊 D.象征與比喻的區別: 類別 區別 象征 1.象征的對象是整篇的文章,至少是文章中的一大段話;比喻的范圍比較小,一般局限于一兩個句子中。 2. 比喻要求本體和喻體必須是不同類的兩種事物,而且兩者之間必須有相似點;象征要求本體和象征體不一定是兩種不同的事物,也不一定有相似之處,只要有某種相關之處,能使人產生聯想,產生類似的思想感情即可。 比喻 E.表現手法與修辭手法的區別: 類別 區別 表現手法 ①著眼點不同。表現手法一般著眼于文章整體的構思,籠罩于全文或幾個段落,修辭方法則著眼于具體的語句; ②作用對象不同。表現手法直接為表現人物、突出主題服務,而修辭方法則直接服務于語言,使其更具感情色彩。 修辭手法 【例題】 閱讀《沙家浜的蘆尊》完成下面小題。 沙家浜的蘆葦 許冬林 ①《詩經》里寫蘆葦,寫得風雅婉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毕胂笾钱嬅妫簼M河滿溪的蘆葦,青碧茫茫,綠葉上的露水已凝成薄霜,秋色漸深,晨氣微涼得叫人憂傷。那個美好的女子,還在秋水的那一邊呀,一春一夏的時光湯湯過去,都還未能抵達她的身旁,惟有一片浩瀚的深秋蘆葦渲染成了一場相思的薄涼底色。 ②其實,不是蘆葦有那么風雅,那么兒女情長,而是我們的先民風雅。他們的生活和情感,浪漫得讓后人嫉恨,即使憂傷,也憂傷得那么婆娑有姿。即便是一段幽暗的情懷,也能被那些草木襯得生出明麗的綠光來。 ③來到了沙家浜,來到了阿慶嫂的茶館里,隔窗看那些蘆葦,就全然是另一種氣象了。 ④沙家浜的蘆葦大氣磅礴、莽莽蒼蒼,是大手筆、大寫意,是千軍萬馬奔騰的綠。蘆葦在水里,蘆葦在岸上,蘆葦在湖中的島上,蘆葦在林蔭小道的兩旁。憑依木橋,放眼望,湖水泱泱,滿目是五月的濃碧,不知道是蘆葦將湖水攬在了臂彎里,還是湖水擁蘆葦在懷抱。這真是蘆葦的部落! ⑤正是初夏?椿ɑㄒ崖,賞果果還未成,這樣的寥落時節,卻是蘆葦最好的時候。在沙家浜,在蘆葦最好的年華里趕來與它相遇,這是幸事。它們亭亭如修竹,俊逸如世外雅士。微微搖曳的葉子像修長的綠色手臂,輕輕撫摩白色的飛鳥、狹長的流云和青灰的天空。它們又和飛鳥流云以及天空融在一起,融成水底琥珀一般的倒影。我們在蘆葦叢里穿越,拂面的是蘆葦的風,呼吸的是蘆葦贈予的空氣。夾雜著濃郁草本植物氣息的空氣,使我們一時間忘了路途、失了方向,卻也閑閑淡淡地不著急。沙家浜半日,怎么想,都覺著過得奢侈。 ⑥帕斯卡爾說,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這里以蘆葦為喻,突出人之脆弱,可見蘆葦也是脆弱的。我想,從某根蘆葦個體來說,確乎脆弱,即便長到竹木的高度,可觸摸天空,到底還是一根葦草,逃不掉草本植物難經風霜的命運。 ⑦但沙家浜的蘆葦又是頑強的。千萬根蘆葦在水泊,那就是敢于改天換地的英雄好漢!狂風經過,蘆葦在水面掀起洶涌綠浪;風雨之后,蘆葦又一根根挺起筆直的脊梁。即使被砍伐、被火燒,來年春風一喚,一根根又從泥土之下舉起尖尖的綠戟。 ⑧京劇《沙家浜》里那位機智、勇敢的阿慶嫂,就是借一片茂盛的蘆葦蕩掩護了新四軍。誰會想到,這樣清水綠蘆的好地方,竟是與敵斗智斗勇的戰場!那些臨水生長的一根根葦草,在血雨腥風的年代,都生了膽氣與豪氣,成了一個個殺敵除寇守衛家園的戰士。是啊,一根蘆葦是渺小脆弱的,千萬根蘆葦站在一起,就布起了陣勢,就有了戰斗的力量。千萬根蘆葦密密生長,就長成了蘆葦的海,就呈現出了蓬勃的生命大氣象,就展現出了永摧不折的民族大精神。沙家浜的蘆葦,書寫的不是《詩經》里小兒女的小情調,而是一種關乎民族大義的大境界。 ⑨個體融入群體,水珠融入大海,才會煥發永不消亡的生命力。在面對著眼前那一片蒼茫無邊的蘆葦之海時,我想,生命短促如朝露,也許惟有將倏忽之間的生命融入一樁熱愛的事業中去,孜孜不倦,全力以赴,生命才會呈現一種恒久而遼闊的魅力。 ⑩在沙家浜,真想做一根蔥碧無花的五月蘆葦,亭亭而立,靜靜生長。至于此后的榮枯與浮沉,就交給江湖上的風雨和日月來安排吧。 1、《詩經》里的蘆葦和沙家浜的蘆葦各有怎樣的特點? 2、.結合語境,依據括號里的要求賞析詞句。 (1)即使被砍伐,被火燒,來年春風一喚,一根根又從泥土之下舉起尖尖的綠戟。(從修辭的角度賞析) (2)他們的生活和情感,浪漫得讓后人嫉恨,即使憂傷,也憂傷得那么婆娑有姿。(賞析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 3、第⑨段主要運用了哪種表達方式?分析它的作用。 4、作者用“沙家浜的蘆葦”做題目,有什么好處? 5、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分析本文的寫作手法(分析一種即可)。 【答案】 1.《詩經》蘆葦的特點:風雅婉約,青碧茫茫;沙家浜的蘆葦所具有的特點是:茂盛,頑強,有蓬勃的生命力,充滿民族精神。 2.(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的寫出了沙家浜的蘆葦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2)“婆娑”意思是盤旋舞動的樣子,生動形象的寫出了我們先民的風雅。 3.議論;提高對沙家浜的蘆葦的認識,深化文章的主題思想,點明和加深沙家浜的蘆葦的意義,起畫龍點睛的作用。 4 .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作者感情的出發點;具有象征意義;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5.示例:象征:根據第⑧段“一根蘆葦是渺小脆弱的,千萬根蘆葦站在一起,就布起了陣勢,就有了戰斗的力量。千萬根蘆葦密密生長,就長成了蘆葦的海,就呈現出了蓬勃的生命大氣象,就展現出了永摧不折的民族大精神。沙家浜的蘆葦,書寫的不是《詩經》里小兒女的小情調,而是一種關乎民族大義的大境界”分析,具有象征意義。 【分析】 1. 本題考查概括能力。根據第①段“《詩經》里寫蘆葦,寫得風雅婉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胂笾钱嬅妫簼M河滿溪的蘆葦,青碧茫!钡贸觥对娊洝诽J葦的特點:風雅婉約,青碧茫茫; 根據第④段“沙家浜的蘆葦,大氣磅礴,莽莽蒼蒼,是大手筆、大寫意,是千軍萬馬奔騰的綠色氣象”; 第⑦段 “沙家浜的蘆葦又是頑強的”; 第⑧段“千萬根蘆葦密密生長,就長成了蘆葦的海,就現出了蓬勃的生命大氣象,就現出了永摧不折的民族大精神”等句子可以歸納出沙家浜的蘆葦所具有的特點是:茂盛,頑強,有蓬勃的生命力,充滿民族精神。 2. (1)本題考查常用的修辭方法及作用。結合語境首先寫出修辭方法,然后寫出表達效果和體現的情感。結合“來年春風一喚”分析。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把“春風”人格化。結合“一根根又從泥土之下舉起尖尖的綠戟”分析,采用了比喻,把“蘆葦芽”比喻成“戟”。生動形象的寫出了沙家浜的蘆葦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表達了對沙家浜蘆葦的贊美之情。 (2)本題考查對重點字詞的理解。首先了解詞語的本義,然后在具體語境中從表達效果方面分析其含義!捌沛丁币馑际潜P旋舞動的樣子。結合“其實,不是蘆葦有那么風雅,那么兒女情長,而是我們的先民風雅”分析,生動形象的寫出了我們先民的風雅。 3. 本題考查句段作用。根據上文“一根蘆葦是渺小脆弱的,千萬根蘆葦站在一起,就布起了陣勢,就有了戰斗的力量。千萬根蘆葦密密生長,就長成了蘆葦的海,就呈現出了蓬勃的生命大氣象,就展現出了永摧不折的民族大精神”分析,“個體融入群體,水珠融入大海,才會煥發永不消亡的生命力”采用了議論的表達方式提高對沙家浜的蘆葦的認識,深化文章的主題思想!霸诿鎸χ矍澳且黄n茫無邊的蘆葦之海時,我想,生命短促如朝露,也許惟有將倏忽之間的生命融入一樁熱愛的事業中去,孜孜不倦,全力以赴,生命才會呈現一種恒久而遼闊的魅力”點明和加深沙家浜的蘆葦的意義,起畫龍點睛的作用。 4 . 本題考查題目的作用。仔細閱讀可知,這篇文章抒寫了觀賞沙家浜蘆葦的內心感受,表達作者對沙家浜蘆葦頑強、蓬勃生命力的贊頌,希望自己也具有沙家浜蘆葦的精神,將生命投入到熱愛的事業中去,孜孜不倦,全力以赴。故題目“沙家浜的蘆葦”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作者感情的出發點;根據第⑧段“一根蘆葦是渺小脆弱的,千萬根蘆葦站在一起,就布起了陣勢,就有了戰斗的力量。千萬根蘆葦密密生長,就長成了蘆葦的海,就呈現出了蓬勃的生命大氣象,就展現出了永摧不折的民族大精神。沙家浜的蘆葦,書寫的不是《詩經》里小兒女的小情調,而是一種關乎民族大義的大境界”分析,具有象征意義;同時“沙家浜”一詞,也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5. 本題考查寫作手法。文章運用了襯托,象征,借物抒情等寫作手法。然后從中任選一種,根據內容分析即可。 示例1:襯托,根據開頭《詩經》里蘆葦的描寫,指出我們先民的風雅;然后具體描寫在沙家浜所見到的蘆葦,頑強、茂盛、具有民族精神。據此分析采用了襯托的寫作手法。 示例2:借物抒情,根據第⑨段“個體融入群體,水珠融入大海,才會煥發永不消亡的生命力。在面對著眼前那一片蒼茫無邊的蘆葦之海時,我想,生命短促如朝露,也許惟有將倏忽之間的生命融入一樁熱愛的事業中去,孜孜不倦,全力以赴,生命才會呈現一種恒久而遼闊的魅力”分析,采用了借物抒情的寫作手法,表達處自己也要具有沙家浜蘆葦的精神,從而將生命投入到熱愛的事業中去,孜孜不倦,全力以赴的情感。 【知識點三】散文相關考點 (一)1、散文的表達方式:常用的表達方式有記敘、議論、描寫、抒情和說明。散文常用的是描寫、記敘、議論;議論和抒情往往為點題服務。 2、散文中的議論:往往有揭示意義(主旨)、畫龍點睛、深化主題地作用。 3、散文中的描寫:往往為了展示人物特征、暗示時代背景、渲染情感氛圍。 4、散文中的抒情:往往有抒發作者情感、揭示文章意蘊、表現形象意圖的作用。 5、散文中的倒敘:造成懸念,引人入勝。 6、散文中的插敘:對主要情節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鋪墊照應,使情節更加完整、結構更加嚴密,內容更加充實豐滿。 7、散文中的平敘:“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使思路更清晰,相互照應更得體。 8、散文中的景物描寫:描寫自然風光,營造某種氛圍,烘托人物情感或思想。 9、散文中的環境描寫:交代背景,表明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渲染氣氛,更好地表現人物心理或形象。 10、散文中的人物描寫:包括肖像、行為、心理、語言、細節描寫,往往是為了展現人物內心,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同時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 11、散文中的修辭方法:常用的有比喻、擬人、排比、對比、襯托、渲染、夸張、反復等。12、散文中的比喻:作用在于把要說地事物反映得生動形象;降瓰樯鷦,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 13、散文中的擬人:給物賦予人的形態和情感,使之人格化,使描繪生動形象,表意豐富。14、散文中的排比:使內容表達更集中、更突出、更鮮明;情感抒發更強烈、更有氣勢。 15、散文中的對比:能使所表達的事物特征或所闡發的道理更鮮明、更突出;能徹底揭示矛盾,使文章內容表達更顯愛憎分明。 16、散文中的襯托:以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某一事物,使所議論或描寫的事物更加突出,更加鮮明。 17、散文中的渲染:通過某一方面的鋪陳敘寫,集中描繪,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質特點,用以加深主題。 18、散文中的夸張: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聯想;創造氣氛,揭示本質,給人以啟示。 19、散文中的反復:寫景抒情感染力強;承上啟下,分清層次;多次強調,給人以深刻印象。20、散文的表現手法:常用的有聯想想象、比喻象征、對比襯托、欲揚先抑、虛實結合、動靜結合、點面結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見大、鋪墊照應、制造懸念、言猶未盡等。21、散文的行文布局:常見有包括文眼句、總起句、總結句、過渡句、中心句、點睛句等的“重要句子”的安排,以及詳略得當、敘議結合、引經據典、巧譬善喻、過渡銜接、鋪墊伏筆、首尾照應等。 22、文眼句:顯示作者的寫作意圖,體現行文脈絡,表明主題思想。 23、總起句:統領全文,引出下文;為后文做鋪墊、埋伏筆。 24、總結句:總結全文,深化主題;照應上文,發人深思。 25、點睛句:揭示主旨,點明中心;耐人尋味,給人啟迪。 (二)散文中的敘述人稱 第一人稱: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達思想感情;有親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寫得好像是“我”的親身經歷,增強文章的真實感;便于直接表達“我”內心的喜怒哀樂,親切自然。 第二人稱:拉近與讀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離,便于作者與之直接對話和溝通交流;便于作者的感情抒發;在所寫對象為物時,起到擬人化的修辭效果。一般書信、詩歌和贊頌、悼念的文章的使用。 第三人稱:直接表現生活,不受時空限制,靈活自如。作者以旁觀者的身份向讀者作客觀的敘述,便于反映更廣闊的畫面和更豐富的內容。 (三)散文句式 長句:結構復雜,容量大,多用關聯詞語,邏輯性強,表意周密、嚴謹、精確、細致,多用于書面語;61558; 短句:結構簡單,容量小,但生動活潑,富于變化,表意簡潔、明快、靈活,常用于口語及文藝語體中。 二.常見題型及答題規律 第一節:作用(意圖、好處)分析題 1、語句作用題2、段落結構作用題3、藝術技巧作用題4、人稱作用題5、標題作用題6、景物描寫的作用7、寫作內容作用題 (一)、語句作用題 分析句子的作用:主要從內容或表達效果和在文句結構上的作用兩個方面去分析。 看語句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與標題、開頭、上文、下文、結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 常見提問方式 (1)、句、段作用分析:畫線句子(或開頭、結尾)有什么作用(好處)?在結構中有什么作用?對文章的表達有什么作用?變式提問:開頭為什么從××××寫起?作者寫這些句子(節)的用意是什么? (2)、文中材料作用分析:文章寫××××內容有什么作用(好處)?變式提問: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知識模式(儲備) 首句(段)——統領全文,提綱挈領,引出下文,為后文鋪墊,埋下伏筆。尾句(段)——總結全文,深化主題,照應上文,前后呼應,言有盡而意無窮。 轉承句(段)——承上啟下,過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中心句(段)——點明中心,揭示主旨。 點睛句(段)——點明全文中心,統領下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尋味,讀后能給人以啟迪。情感句(段)——抒發強烈內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段)——從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卻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內涵,表達深刻見解。 (二)、段落作用題語句、段落命題特色 1、作用分析題是指題干帶有“作用”或“好(妙)處”等詞語,命題指向于分析綜合的一種常見題型。 2、這種題型具體的命題指向有二:一是某處句子(位置或在開頭或在結尾)的作用;二是文中所用材料,如詳寫的內容、引用的材料或其他穿插性材料。 2、思維模式 (1)、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不同。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圍。這些都是答作用題首先要思考的。 (2)、把握句段、材料的基本內容,以此作答,這是前提。 (3)、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關聯作用。即使題干上沒有要求說“具體”作用,在答題中也切不可籠統回答“承上啟下”。 (4)、根據不同文本的內容安排,有時還要結合表現手法所起的作用考慮結構作用。這類手法的作用還有“對比”“襯托”等。 3、答題模式 (三)結構上:常見的表現手法 1.承上啟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過渡到……(物人,景情,事理),由……轉而寫到…… 2.引起下文:為下文寫……埋下伏筆,為下文寫……張本,為……進行了鋪墊,呼應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調 3.總結上文:呼應上文……,點明了全文的主旨,并進一步……,卒章顯志,表達了…… 4.線索:貫穿全文的線索,在文中X次出現,層層遞進,逐層深入,把……感情推向高潮 內容上:是為了寫什么或為了說明什么(主要內容或主題),抒發了作者……情感,表現手法、用得比較生動的詞句及其表達效果 (四)關于引文(引述、穿插性材料)在原文中的作用的答題模式。 ①對當前語段的內容作用; ②對全文的作用; ③豐富文章內容或富有詩意等。 ④增加權威性、文學性、歷史性、文化性(視文體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羅列)。 (五)、標題作用 【知識儲備】 1、線索作用。 2、突出敘述的對象(人、物) 3、點明主題、承載作者情感。 4、象征意味、寓意深刻。 5、技巧(主要是修辭手法及效果) 6、吸引讀者(激發讀者興趣)。 (六)、景物描寫作用題 【知識儲備】 景物描寫——具體場景,如地點、氣候、時間、景色、場面等。① 自身的、獨立的審美價值; 表現地域風光,提示時間、季節和環境作用。② 渲染氣氛,為下文鋪墊; 奠定情感基調。③ 烘托敘述對象(人或物)某種特征。 象征、暗示作用。 (七)、寫作內容作用題 【知識儲備】 1、對文章內容表達的作用,如使內容豐富、充實,具體、生動等,更富有文化性、文學性,詩情畫意。 2、情感寄托或象征、寓意等。 3、懸念、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4、貫穿全文的線索。 5、照應(呼應) 6、突出主旨,升華(深化)主旨等。 【鞏固練習】 閱讀《沒有人會看不起你》一文,完成下面小題。 沒有人會看不起你 ①10年前,我第一次坐飛機。 ②那次是一個人出差,我在機場摸索著辦好登機牌,忐忑地隨著人群登機。我很怕別人看出來我是第一次坐飛機。 ③可剛上飛機我就遇上了難題:安全帶死死地扣在座位上,我根本解不開。鄰座的男生看我摸索了半天,給我示范了一遍,我羞愧得恨不得鉆到座位底下去。 ④飛機升空后,浩瀚的云朵映入眼簾,仿佛一下子進入仙境。我雀躍不已,卻強忍住了拿手機照相的沖動,生怕別人知道我沒見過這種場面。 ⑤空姐推著車子,挨個問“要果汁還是牛奶”。我猜想飛機上的飲料應該很貴,一邊糾結要不要喝,一邊用余光掃著周圍的人。我的鄰座要了一杯白開水,我也學著他的樣子點了白開水,心想:即使收費,白開水也是最便宜的那一種。 ⑥餐車過來的時候,我內心又開始了一場拉扯:這飯貴嗎? ⑦也是看著大家都拿了,我才硬著頭皮接了一份。直到下飛機,我懸在半空的心才落下來:原來,飛機上的食物不要錢! ⑧這場經歷讓我印象深刻,但從未向人提起。即使后來習慣了飛機這種交通工具,想起第一次的經歷,我心里還是有種揮之不去的羞恥感。 ⑨去年,因為工作需要,助理小蓮要出一趟遠差。 ⑩小蓮跟10年前的我一樣,一直生活在工業區,除了工廠和家,沒有去過其他地方。她也是第一次搭飛機,而且是第一次住酒店。 9322;我以為小蓮會和當年的我一樣拘謹,但我的擔心是多余的。 9323;小蓮出差回來,興高采烈地跟我提起路上的經歷。她說,飛機上的小包濕巾她沒舍得用,看到上面有航空公司的LOGO,就帶回家做紀念了。她還說,酒店里的一次性拖鞋有兩雙,有一雙沒穿,她帶回家了。 9324;我不得不承認,她做了許多我曾經想做卻不敢做的事。她用自己的方式與外界打著交道,并不在意別人怎么看她,這份坦蕩讓我汗顏。 9325;我一直在檢討,自己的羞恥感從哪兒來,為什么小蓮沒有。后來我發現,在我力求完美的表現背后,其實是深深的自卑:我認為自己進入了一個超出我能力范圍的圈子。我努力扮演著當前“身份”,生怕一個不小心就現了形。我處處裝作與周圍相融,但心底的聲音卻是:我沒見過世面,我不夠好,我會被人嘲笑。 9326;小蓮沒有這種思想包袱。她并不在意別人的眼光,做著自己世界里的主角。她對自己是全然接納的,她的內心是富有的。 9327;小蓮的純粹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每當我的自卑心出來作祟的時候,我都會跟自己說:這是我自己的人生,不必把自己當客人。 9328;原來對自己誠實并不是一件難事。大大方方告訴別人“我羨慕你”,也不丟人。真實一點,反而更容易感受到外界的善意。 9329;正因為我們向往世間一切美好,所以才會羨慕那些比我們厲害的人;也正是這種動力,讓我們不斷追逐著成為更好的自己。成長,就是把一個又一個“稀罕”變成“尋!钡倪^程,總有一天,你會踏上你向往過的路,成為你羨慕過的人。 1、第①段“我以為小蓮會和當年的我一樣拘謹”中“拘謹”具體指哪幾件事? 2、聯系上下文,說說你對第③段中加點詞“羞愧”的理解。 3、本文主要采用什么表現手法?有什么作用? 4、讀了本文,你有哪些感悟? 【答案】 1.1.“我”解不開安全扣,面對別人的示范感覺羞愧。2.“我”強忍住拿手機照相的沖動。3.“我”擔心飲料貴學別人要白開水。4.“我”擔心飯貴硬著頭皮接了一份。 2.“我”為自己坐飛機摸索了半天解不開安全扣感到羞恥、慚愧、自卑。 3.對比。突出了小蓮不在意別人的眼光,做著自己世界里的主角,告訴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要自卑,做自己人生的主人,總有一天會夢想成真。 4.示例:做人要坦坦蕩蕩,自信滿滿。不要輕易看輕自己,做自己人生的主人,努力奮斗,總有一天自己會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分析】 1. 本題考查結合詞語概括事件。解答此題要讀懂文意,結合相關內容概括!熬兄敗钡囊馑际牵ㄑ哉Z、行動)過分謹慎。由第③段“安全帶死死地扣在座位上,我根本解不開。鄰座的男生看我摸索了半天,給我示范了一遍,我羞愧得恨不得鉆到座位底下去”可知,“我”因為怕別人笑話我沒見過世面,解不開安全扣不好意思詢問,面對別人的示范卻感覺難為情;由第④段“飛機升空后,浩瀚的云朵映入眼簾,仿佛一下子進入仙境。我雀躍不已,卻強忍住了拿手機照相的沖動,生怕別人知道我沒見過這種場面”可知“我”因為怕別人看出我沒見過世面,想拍照卻不好意思拍;由第⑤段“我猜想飛機上的飲料應該很貴,一邊糾結要不要喝,一邊用余光掃著周圍的人。我的鄰座要了一杯白開水,我也學著他的樣子點了白開水”可知“我”因為擔心飲料不便宜,學別人的樣子要白開水。由第⑥段“我內心又開始了一場拉扯:這飯貴嗎”第⑦段“也是看著大家都拿了,我才硬著頭皮接了一份”可知“我”擔心飯貴,但學著大家的樣子不得已接了一份。結合上述內容概括即可。 2. 本題考查理解詞語。解答此題要理解詞義,結合語境分析!靶呃ⅰ钡囊馑际歉械叫邜u和慚愧。由第②段“那次是一個人出差,我在機場摸索著辦好登機牌,忐忑地隨著人群登機。我很怕別人看出來我是第一次坐飛機”和第③段“可剛上飛機我就遇上了難題:安全帶死死地扣在座位上,我根本解不開。鄰座的男生看我摸索了半天,給我示范了一遍,我羞愧得恨不得鉆到座位底下去”可知,這里的羞愧指的是“我”為自己坐飛機解不開安全扣感到無地自容、自慚形穢。 3. 本題考查對寫作手法的理解。解答此題要讀懂文意,結合相關內容分析。本文前文主要寫了“我”坐飛機種種拘謹的表現,與后文寫小蓮出差回來,興高采烈地跟“我”提起路上的經歷,做了許多我曾經想做卻不敢做的事形成對比,結合第9325;段“我一直在檢討,自己的羞恥感從哪兒來”“后來我發現,在我力求完美的表現背后,其實是深深的自卑”,第9326;段“小蓮沒有這種思想包袱。她并不在意別人的眼光,做著自己世界里的主角”和第9327;段“每當我的自卑心出來作祟的時候,我都會跟自己說:這是我自己的人生,不必把自己當客人”等內容可知,對比突出了小蓮做事的坦蕩,告訴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不要羨慕別人,要活出自我,努力追逐夢想成為別人羨慕的人。 4. 本題考查讀了此文的感悟。解答此題要理解主題,結合主題聯系實際解答即可。示例: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雖然有很多人可能比我們優秀,但任何時候都不要妄自菲薄,大膽駕馭自己的人生,朝既定的目標不懈的奮斗,終會夢想成真。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少年的涅槃 陳義懷 ①涂干西躡手躡腳下了床,踮著腳尖從墻邊取下遮掩在斗篷后面的包袱挎到肩上,再移到門后一點點搖動著拉開了門栓。牛圈里父親高低起伏的鼾聲中夾雜著牛的反芻和噴鼻聲,他掏出一張揉得有些皺巴的紙,想把“父親大人親啟”幾個字抹平順些。淚水忽地涌出來,他扯起衣袖抹了一把,把紙片從牛圈門縫中塞了進去,決然轉身走了。 ②打涂干西記事起,一天到晚總有干不完的活。父親說窮人興家只有八個字:刻苦耐勞,勤儉節約。父親的節約到了可笑甚至可悲的地步:煤油燈的燈芯挑到最短,燃一粒黃豆大的光;碗里的飯是一顆不能剩的,掉到地上的也要撿起來吃了。父親這樣要求自己,也這樣要求涂干西?赏扛晌麟[約覺得,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要活出另一個樣子。一不聽話,父親就收拾他,武器五花八門。涂干西眼里,父親吝嗇、刻薄、蠻不講理,如一座山橫在他漸漸長大的心上,像一只老虎攔住他的去路。一個日益強烈的念頭攫住了他:要跨越父親這座山。有時也有些可怕的想法掠過:奪過父親手里的棍子,然后狠狠地……等他睡著時,抓起煙管劈頭蓋臉地……要不,他牽牛時,在前面突然揮動一塊紅布……當然,這只是孩子一時憤激的思緒,從沒付諸實施。昨天父子間那場驚動了全村的沖突,使十五歲的涂干西下決心要去走自己的路。他要去縣城找活干,哪怕做苦力也行。 ③秋日的太陽還有幾分熱力。一個瘦小的婦女正埋頭撿拾地里的落穗,那身影和總在父親的拳頭棍棒下護著他的母親有幾分相似。他眼里一熱,手中的棍子在地上狠狠地點點戳戳。還是回去吧,認個錯,委曲求全……不行,連這點狠心都沒有還能成什么事?他抬腳踢飛一塊石子,驚得路邊林子里一群鳥雀尖叫著撲棱棱飛向天空。 ④天很暗了,涂干西心里陣陣發麻。劃燃隨身帶著的火柴,跳動的火苗中,隱約可見坡地上散著幾根白骨。他一聲尖叫,一個箭步跳下坡坎,重重摔在地上。四周樹葉搖響,像在齊聲嘲笑。涂干西又氣又惱,手里的棍子狠狠在地上戳了戳,宣戰似的說,老子今天就睡這兒了!結果這晚涂干西睡得出奇地好。他陡然明白了,沒有雜念和恐懼,就什么也不怕了。 ⑤重新上路的涂干西像剛蛻了皮的蛇,煥然一新,感覺自己完全變成了另一個人,整個世界都是他的。第二天在期待和興奮中很快過去,星星點點的雨滴開始落下,涂干西有些著急,他意識到自己走錯路了。雨越來越密,間雜著隱隱的雷聲。涂干西只得抓著崖畔垂下的一段蛇藤爬到了山腰的一處洞穴,剛安頓下,他就聞到了一股騷臭味,地上還有爪印和干結的糞便。這是闖到誰家里來了啊,他有些猶豫?捎晁查g就大了,雷也越來越近。涂干西心里一橫,就這了! ⑥半夜,一陣凄厲的嚎叫越來越近,猛然睜開眼,黑暗中兩雙綠幽幽的眼睛逼視著他。涂干西毛發直豎,順手抓起棍子,弓身死死抵住巖壁。兩個家伙一前一后一左一右朝他撲來,涂干西下意識把棍子橫著一擋,一只家伙前爪就搭在棍子上,涂干西全力甩推,那家伙跌撞在巖壁上發出一聲哀嚎。涂干西感覺有什么東西嵌進了腿里,一只腳猛踹出去,掄起棍子一陣猛擊,另一只哀哀呻吟著倒在地上。他迅速抓起一塊石頭朝先前那只砸下去,一聲慘叫后,洞穴里只回響著涂干西撲通撲通的心跳。雨不知什么時候停了,借著月光,他看見兩頭還未成年的狼橫躺在地上。 ⑦涂干西扯了一布條纏在腿上,拄著棍子一瘸一拐出了洞穴。山風吹起他濃密的頭發,他的臉龐已開始呈現青年的模樣了。這會兒他有些想家了,甚至不怎么怨恨父親了?杉业姆较蛞逊直娌磺,城里的路也找不到。他不喪氣,也不后悔,內心有一種莫名的東西正恣意生長,豐盈著他擴展著他。 ⑧晌午,一粒黑點從山腳下慢慢爬上來,原來是走村串戶的一個賣貨老頭兒。了解情況后,老頭兒從擔子里掏了一包藥粉給涂干西敷腿上的傷。涂干西問,到縣城還有多遠?還有四五十里地呢。走了兩三天,我還沒有走出十里路啊,我感覺自己走了好遠呢!涂干西看著頭發蒼白的老頭兒,突然想到父親,他的鼻子一陣酸楚。娃兒,你不止走了十里!我一輩子也沒有走你這么遠的路呢!涂干西感覺老頭兒的手和聲音都在輕微地抖動著。 ⑨回到家時,涂干西覺得似乎一下子過去了十年八年。爹正在給牛喂草料,聽到動靜轉過身來,手里的一抱草滑落到地上。才兩三天,爹一下子蒼老了許多,以前那個兇悍凌厲的父親消失了,他的眼睛紅通通的,滿是哀傷。涂干西突然單膝跪地,爹,孩子錯了!他看著父親,就像看著一個老去的孩子。那一刻,他清晰地感到自己已跨越了父親這座山。 (選自2021.2.27《西安晚報》,有刪改) 1、“我一輩子也沒有走你這么遠的路呢!”賣貨老頭兒所說的“路”指的是什么?“這么遠的路”又是什么意思? 2、聯系上下文,回答括號內的問題。 (1)重新上路的涂干西像剛蛻了皮的蛇,煥然一新,感覺自己完全變成了另一個人,整個世界都是他的。(涂干西“蛻”去了什么?變成了另一個怎樣的人?) (2)山風吹起他濃密的頭發,他的臉龐已開始呈現青年的模樣了。(“青年的模樣”是成熟了的涂干西表現出的什么“模樣”?請結合文章內容概括。) 3、文章多次寫到雨,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4、假如涂干西與《孤獨之旅》的主人公杜小康被邀請參加勵志節目《開講啦》,共同圍繞“磨難”這個話題給青少年“開講”。請你幫助他們確立一個觀點。 5文末涂干西說,“爹,孩子錯了!”讀者對這句話有不同的理解。第一種看法:這表明涂干西意識到自己之前對父親的認識有誤。第二種看法:這表明涂干西認識到自己離家出走的行為不對。第三種看法:這表明涂干西明白了自己原先對生活的理解有偏差。你更認同哪一種看法?請結合文章內容,談談你的理解。 【答案】 1.第一問:經歷或遭際(遭遇)。第二問:常人未曾有的特殊經歷;颍贺S富、曲折的經歷。 2.(1)猶豫、恐懼。變成了自信、堅強、果敢的人。 (2)沉著冷靜,堅韌頑強,理智。 3.①推動了情節發展。因為避雨,才有了涂干西夜宿洞穴遇狼殺狼的經歷;②從側面烘托人物心理。雨由小變大,涂干西也由著急、無奈、猶豫變得堅決、果斷。 4.示例一:磨難是成長的催化劑。 示例二:面對磨難,要勇敢堅強。 示例三:戰勝磨難才能超越自己。 5.示例一:我認同第一種看法。在涂干西眼里,父親之前一無是處,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攔路虎。他經過磨礪,變得成熟,對父親的行為多了理解與感悟,意識到父親對他的愛是深沉的。 示例二:我認同第二種看法。涂干西之前對父親充滿怨恨與敵意導致沖突對抗甚至離家出走。經過這次磨礪他懂得了換位思考,學會了體諒家人,意識到自己的出走給家人帶來了傷害。 示例三:我認同第三種看法。涂干西之前認為他可以輕易走出大山,活出另一個樣子。經過這番磨礪,他對生活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認識到自己原先的理解太膚淺、太幼稚。 【分析】 1. 本題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詞句的含意的能力。 第一問,結合文中講述涂干西與父親吵架,負氣決然離家出走,夜宿荒山,獨闖狼窠,與兩狼搏斗等事情,可知賣貨老頭兒所說的“路”指的是一個人的經歷或遭遇。 第二問,老人走街串巷,從沒有想過逃離自己既定的生活模式。而“涂干西隱約覺得,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要活出另一個樣子”“他要去縣城找活干,哪怕做苦力也行”,由此可知:“路”指的是一個人的經歷或遭遇,“這么遠的路”指的是一個人豐富而曲折的經歷。 2. 本題考查學生體會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意的能力。 (1)結合“涂干西又氣又惱,手里的棍子狠狠在地上戳了戳,宣戰似的說,老子今天就睡這兒了”“他陡然明白了,沒有雜念和恐懼,就什么也不怕了”分析,涂干西“蛻”去的是猶豫、恐懼,“煥然一新,感覺自己完全變成了另一個人”表明涂干西變成了自信、堅強、果敢的人。 (2)結合“涂干西毛發直豎,順手抓起棍子,弓身死死抵住巖壁”“涂干西下意識把棍子橫著一擋,一只家伙前爪就搭在棍子上,涂干西全力甩推,那家伙跌撞在巖壁上發出一聲哀嚎。涂干西感覺有什么東西嵌進了腿里,一只腳猛踹出去,掄起棍子一陣猛擊,另一只哀哀呻吟著倒在地上。他迅速抓起一塊石頭朝先前那只砸下去”“他看見兩頭還未成年的狼橫躺在地上”分析,涂干西憑一己之力,打倒了兩只狼,靠點就是他的沉著、堅定,“青年的模樣”是成熟了的涂干西表現出冷靜、堅韌和理智的“模樣”。 3.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景色描寫的作用的能力。 (1)推動情節方面的作用 結合“第二天……星星點點的雨滴開始落下,涂干西有些著急,他意識到自己走錯路了。雨越來越密,間雜著隱隱的雷聲。涂干西只得抓著崖畔垂下的一段蛇藤爬到了山腰的一處洞穴”“雨瞬間就大了,雷也越來越近。涂干西心里一橫,就這了”“半夜,一陣凄厲的嚎叫越來越近,猛然睜開眼,黑暗中兩雙綠幽幽的眼睛逼視著他”“雨不知什么時候停了,借著月光,他看見兩頭還未成年的狼橫躺在地上”分析,因為避雨,才有下文涂干西夜宿洞穴遇狼殺狼的經歷,所以,“雨”起到推動了情節發展的作用。 (2)塑造人物方面的作用 根據“星星點點的雨滴開始落下,涂干西有些著急,他意識到自己走錯路了”“雨瞬間就大了,雷也越來越近。涂干西心里一橫,就這了”分析可知,雨由小變大,側面表現了涂干西由著急、無奈、猶豫最后變得堅決、果斷的心理變化。 4.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的主題的能力?忌圩 澳ルy”這一關鍵詞,結合文中涂干西的離家出走這幾天的遭遇以及《孤獨之旅》的主人公杜小康的經歷,確定自己對“磨難”這個話題的看法。 根據“天很暗了,涂干西心里陣陣發麻。劃燃隨身帶著的火柴,跳動的火苗中,隱約可見坡地上散著幾根白骨。他一聲尖叫,一個箭步跳下坡坎,重重摔在地上……手里的棍子狠狠在地上戳了戳,宣戰似的說,老子今天就睡這兒了”“涂干西感覺有什么東西嵌進了腿里,一只腳猛踹出去,掄起棍子一陣猛擊,另一只哀哀呻吟著倒在地上”“涂干西扯了一布條纏在腿上,拄著棍子一瘸一拐出了洞穴。山風吹起他濃密的頭發,他的臉龐已開始呈現青年的模樣了”“家的方向已分辨不清,城里的路也找不到。他不喪氣,也不后悔,內心有一種莫名的東西正恣意生長,豐盈著他擴展著他”“回到家時,涂干西覺得似乎一下子過去了十年八年”“那一刻,他清晰地感到自己已跨越了父親這座山”可知,這篇文章通過涂干西的經歷,告訴讀者:磨難是成長的催化劑;面對磨難,要勇敢堅強;戰勝磨難才能超越自己?忌纱藦闹写_立一個觀點即可。 5. 本題考查學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的能力。 針對文末涂干西說“爹,孩子錯了”這句話,題干給出了三種理解,考生可以從中選取一種自己也認同的理解,然后結合文章內容分析這種理解的理由即可。 比如,認同第一種看法,即認同涂干西意識到自己之前對父親的認識有誤?山Y合“涂干西眼里,父親吝嗇、刻薄、蠻不講理,如一座山橫在他漸漸長大的心上,像一只老虎攔住他的去路”分析,在涂干西眼里,父親之前一無是處,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攔路虎。結合“才兩三天,爹一下子蒼老了許多,以前那個兇悍凌厲的父親消失了,他的眼睛紅通通的,滿是哀傷”分析,涂干西經過磨礪,變得成熟,對父親的行為多了理解與感悟,意識到父親對他的愛是深沉的。 比如,認同第二種看法,即認同涂干西認識到自己離家出走的行為不對?山Y合“一個日益強烈的念頭攫住了他:要跨越父親這座山”“昨天父子間那場驚動了全村的沖突,使十五歲的涂干西下決心要去走自己的路。他要去縣城找活干,哪怕做苦力也行”分析,涂干西之前對父親充滿怨恨與敵意導致沖突對抗甚至離家出走。 結合“涂干西看著頭發蒼白的老頭兒,突然想到父親,他的鼻子一陣酸楚”“這會兒他有些想家了,甚至不怎么怨恨父親了”“才兩三天,爹一下子蒼老了許多,以前那個兇悍凌厲的父親消失了,他的眼睛紅通通的,滿是哀傷”分析,涂干西經過這次磨礪他懂得了換位思考,學會了體諒家人,意識到自己的出走給家人帶來了傷害。 比如,認同第三種看法,即認同涂干西明白了自己原先對生活的理解有偏差?山Y合“他要去縣城找活干,哪怕做苦力也行”“第二天在期待和興奮中很快過去” “走了兩三天,我還沒有走出十里路啊,我感覺自己走了好遠呢”分析,涂干西之前認為他可以輕易走出大山,活出另一個樣子。但是他經過這番磨礪,對生活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認識到自己原先的理解太膚淺、太幼稚。 閱讀下面語段,完成下面小題。 ①我們一家住在湖南農業大學,緊挨著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天氣好的時候,?梢栽诟浇奶镩g地頭見到袁隆平院士的身影,感覺與袁隆平一家就像左鄰右舍一樣親近。每每有親戚朋友聊起袁隆平院士,我們一家都會因為住在袁院士的隔壁而感到特別自豪。 ②2018年上半年,我決定采寫一篇袁隆平院士在安江農業學校教書育人的故事。女兒聽說我要去見袁老師,很是驚訝,像倒豆子一般地問我:“袁隆平爺爺真的就住在我們隔壁嗎?他真的會見你嗎?他是不是很老了?我也好想去!”在女兒的心里,袁院士這么大的科學家,怎么可能會近在咫尺! ③2018年5月16日大清早,我就帶著女兒提前來到了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大樓前坪,父女倆心情都是無比激動。在楊秘書的帶領下,我們走進了袁院士的辦公室。袁院士見了我們,馬上起立和我們打招呼,并與我們一一熱情握手,當他把手伸向我女兒時,女兒遲疑了一下才伸出手,并禮貌地問袁爺爺好。握了手,袁院士慈祥地問女兒:“小朋友,讀幾年級了?”“五年級!迸畠猴@得有些拘謹,第一次見到這么大的科學家,她還真有些蒙了。 ④袁院士見我女兒身材單薄,就關心地對她說:“現在咱們國家糧食年年大豐收,不像以前了,你要多吃一點米飯,有了健康的體魄才能更好地學習!迸畠侯l頻點頭,陽光透過薄薄的紗窗,灑滿整個房間,正好映照在她的臉上,整個房間溢滿了陽光的味道。 ⑤當我們問起袁院士在安江農業學校當老師的經歷時,袁院士的話厘子一下子就打開了。他告訴我們,他教書時就是一個愛“鼓搗”的教書匠。當年黨號召向科學進軍,他就決定在教學之余,真正搞點研究。在他的組織下,安江農業學校成立了第一個科研小組,他們把西紅柿嫁接到馬鈴薯上,希望地下長出馬鈴薯,蒸上結西紅柿;把西瓜嫁接到南瓜上,希望得到新型的瓜種,嫁接的作物成活了,長勢也不錯,種起在安江農業學校的往事,袁院士興致特別好,不知不覺半個小時就過去了。 ⑥臨別時,我和女兒提出和袁院士照一張合影,我們自覺地站點了袁院士的兩側。袁院士見狀,笑呵呵地對我說:“小朋友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的希見,他們才是最重要的,應該站在中間!闭f完,就把我女兒往中間的位置拉,一張袁院士站在后排,小朋友居中的照片就這樣定格了。從那以后,女兒只要看到有關袁爺爺的新聞就會格外關注,儼然成了袁院士的鐵粉。 ⑦2021年5月22日,我參加完全省職業教育活動周的活動,中午趕回家陪女兒吃飯,剛一開門,女兒就哭著問我:“網上說袁爺爺去世了,是真的嗎?”我見女兒哭得稀里嘩啦,就安慰她:“袁爺爺身體很好!迸畠阂娢艺f得很堅決,這才擦了擦眼淚說:“袁爺爺身體這么好,肯定可以活過100歲!痹谂畠旱男睦,像袁爺爺這樣的科學家應該永遠活著才對!讓人悲痛欲絕的是。下午一點多,官網還是發布了袁院士離開我們的消息。那一刻,女兒正在書房學習,我知道,她很快就會得到消息,我不忍心將這一切告訴女兒,于是找了個借口,匆匆下了樓。 ⑧回到家里,女兒異常的平靜,我在她的書桌上看見她正在寫的一篇短文,寫的正是她敬愛的袁爺爺,題目是《一面》。就在這一瞬間,我感覺到女兒長大了! ⑨我常想,我和女兒之所以將袁院士視為自己的親人和學習的榜樣,一定是因為在2018年5月16日的這一天,袁院士在我們心里種下了一粒真善美的種子。我相信這一粒種子,就如同袁老師研究的雜交水稻種子一樣,已經在我們的心田生根、發芽! (原文有改動) 1、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袁隆平院士與“我”女兒之間相關聯的幾件事。 2、選文的主人公袁隆平院士是怎樣的一個人?請結合選文內容簡要分析。(答出兩點即可) 3、選文以“一粒孕育真善美的種子”為題,有怎樣的妙處? 4、選文第④段畫線語句屬于什么描寫,有什么作用? 5請從結構和內容的角度分析文章結尾畫線句子的表達效果。 【答案】 1.(1)女兒跟隨“我”去采訪袁隆平院士并交談。(2)“我”和女兒在和袁隆平院士合影時,袁隆平院士讓女兒站在中間。(3)在網上獲取袁隆平院士去世的錯誤消息時,女兒非常傷心,得到袁隆平院士真正去世消息時,女兒寫下短文《一面》。 2.(1)袁隆平院士慈愛地和女兒交談,看出他的和藹可親。(2)響應黨的號召,向科學進軍,組織科研小組,有許多研究,看出他對國家和科學的熱愛。(3)照相時讓女兒站在中間,表明他對祖國下一代的關愛以及謙虛。 3.這個題目運用比喻修辭,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袁隆平院士的言行在“我”和女兒心里產生了重要影響,點明了主題,設置了懸念,吸引了讀者閱讀興趣。 4.環境描寫。渲染了溫暖、光明的氛圍,表現了當時“我”和女兒的感受到袁隆平院士關心時的喜悅和溫暖。 5.結構作用:照應題目,總結全文。內容作用:點明主題,表達了對袁隆平院士的贊美和欽佩之情,寫自己和女兒受到袁隆平院士的影響,也在追求真善美。句子運用比喻修辭,生動形象,引人深思。 【分析】 1. 本題考查內容概括。 (1)結合第二、三段“2018年上半年,我決定采寫一篇袁隆平院士在安江農業學校教書育人的故事。女兒聽說我要去見袁老師,很是驚訝,像倒豆子一般地問我:‘袁隆平爺爺真的就住在我們隔壁嗎?他真的會見你嗎?他是不是很老了?我也好想去!’”“袁院士見了我們,馬上起立和我們打招呼,并與我們一一熱情握手,當他把手伸向我女兒時,女兒遲疑了一下才伸出手,并禮貌地問袁爺爺好。握了手,袁院士慈祥地問女兒:‘小朋友,讀幾年級了?’”等句子可概括:女兒跟隨“我”去采訪袁隆平院士并交談。 (2)結合第四段“袁院士見我女兒身材單薄,就關心地對她說:‘現在咱們國家糧食年年大豐收,不像以前了,你要多吃一點米飯,有了健康的體魄才能更好地學習’”可概括:“我”和女兒在和袁隆平院士合影時,袁隆平院士讓女兒站在中間。 (3)結合第七段“2021年5月22日,我參加完全省職業教育活動周的活動,中午趕回家陪女兒吃飯,剛一開門,女兒就哭著問我:‘網上說袁爺爺去世了,是真的嗎?’我見女兒哭得稀里嘩啦”“和第八段“回到家里,女兒異常的平靜,我在她的書桌上看見她正在寫的一篇短文,寫的正是她敬愛的袁爺爺,題目是《一面》。就在這一瞬間,我感覺到女兒長大了!”可概括:在網上獲取袁隆平院士去世的錯誤消息時,女兒非常傷心,得到袁隆平院士真正去世消息時,女兒寫下短文《一面》。 2. 本題考查人物形象。 (1)結合第三段“袁院士見了我們,馬上起立和我們打招呼,并與我們一一熱情握手,當他把手伸向我女兒時,女兒遲疑了一下才伸出手,并禮貌地問袁爺爺好。握了手,袁院士慈祥地問女兒:‘小朋友,讀幾年級了?’”可知,袁隆平院士對待一個普通的小女孩態度非常親切、和藹,看出他的和藹可親。 (2)結合第五段“當年黨號召向科學進軍,他就決定在教學之余,真正搞點研究。在他的組織下,安江農業學校成立了第一個科研小組,他們把西紅柿嫁接到馬鈴薯上,希望地下長出馬鈴薯,蒸上結西紅柿”可知,袁隆平院士響應黨的號召,在教學之余,組織科研小組,進行了許多嘗試和研究,看出他對國家和科學的熱愛。 (3)結合第六段“袁院士見狀,笑呵呵地對我說:‘小朋友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的希見,他們才是最重要的,應該站在中間!f完,就把我女兒往中間的位置拉,一張袁院士站在后排,小朋友居中的照片就這樣定格了”可知,三人照相時,袁隆平把中間的位置讓女兒站,一方面看出他謙虛、淡泊名利;另一方面表現了袁隆平院士對祖國下一代的關愛。 3. 本題考查題目理解和作用。 (1)結合第九段“袁院士在我們心里種下了一粒真善美的種子。我相信這一粒種子,就如同袁老師研究的雜交水稻種子一樣,已經在我們的心田生根、發芽!”可知“一粒孕育真善美的種子”這題目運用了比喻修辭,把袁隆平老師的品行比成真善美的種子,這顆種子種在“我”和女兒心里,“我”和女兒心里會長出真善美,生動形象寫出了袁隆平院士對“我”和女兒的影響,這樣的題目生動形象,能吸引讀者閱讀興趣;同時點明了主題。 (2)題目具有深層含義,設置了懸念,吸引了讀者閱讀興趣。 4. 本題考查描寫賞析。 (1)描寫方法判斷。這個句子抓住了陽光這個景物進行描寫,可判斷運用了環境描寫。(2)作用分析。結合“陽光透過薄薄的紗窗,灑滿整個房間,正好映照在她的臉上,整個房間溢滿了陽光的味道”可知,“陽光的味道”等詞渲染了溫暖、光明的氛圍,聽到了袁隆平院士對女兒身體的關心后,“我”才產生這樣的感覺,故這個句子表現了當時“我”和女兒的感受到袁隆平院士關心時的喜悅和溫暖。 5. 本題考查段落作用。 (1)結構作用。結合“袁院士在我們心里種下了一粒真善美的種子”可知,結尾段照應了題目,結合“我常想,我和女兒之所以將袁院士視為自己的親人和學習的榜樣”可知,文章寫袁隆平院士離世后,我們回顧曾經的一面之緣,寫出了這次會面對我們的影響,這是總結全文。 (2)內容作用。結合“我常想,我和女兒之所以將袁院士視為自己的親人和學習的榜樣”“院士在我們心里種下了一粒真善美的種子。我相信這一粒種子,就如同袁老師研究的雜交水稻種子一樣,已經在我們的心田生根、發芽!”可知,尾段寫出了這次會面袁隆平院士對“我”和女兒產生的影響,表達了我們的敬佩、贊美之情,以及以他為榜樣去生活的愿意,這是文章主旨感情所在,尾段點明主題。同時,尾段運用比喻修辭,句子含義深刻,生動形象,引人深思。 侯曉旭 |
·語文課件下載
| |||
![]() (可直接打印) | ||||
『 ![]() ![]() ![]()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師投稿】 |